北京CAN工控机资讯 | 北京CAN工控机新闻 | 北京CAN工控机图片 | 北京CAN工控机百科 | 北京CAN工控机博客 | 返回首页
牌楼的结构示意图
(上接第33版)
2
“正阳桥”牌楼几经拆建
牌楼集中了中国古建筑的最有特征的构件组成。楼顶木牌楼的结构是由:台座、柱身(包括夹杆石)、梁坊、匾额、斗拱、楼顶、额枋、铁挺勾等组成;有的街头牌坊还有冲天柱、戗杆等。牌楼有三个大的组成部分:坊梁(楼顶)、立柱和基座。
坊梁也是牌楼的楼顶,之所以叫楼,叫牌楼,因为它有顶,而且顶是等级的一个象征。楼顶有坊额,作为题词命名,黄琉璃瓦楼顶为档次最高。上边是三个楼,下边还有四个楼,称为“七楼三开间四柱,七楼的牌楼”。一般封建皇帝最高的也就到九个楼。
旧时的牌楼坊门不大,又是和坊墙连在一起的,有坊墙的依靠,就完全可以抵抗风压载荷,所以没有戗杆。宋代以后,牌楼逐渐演变成独立的建筑,而且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元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木牌楼就都有了戗杆,戗杆与牌楼的立柱成三角形支撑,就可以更加稳定和承载更大的载荷。颐和园东门外的涵虚牌楼就是这种结构形式。街头的牌楼由于来往车辆的振动或防止剐蹭,采取了戗杆式牌楼。1949年后重修的牌楼和新建的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牌楼,其结构强度大大的增加,也抗腐蚀,因此不再用戗杆了。
但是,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古代,牌楼的建材还是以木材为主的。木牌楼的地下部分用柏木桩(现代用水泥浇铸),称地丁,地上部分“夹杆石”包住各根柱子,外面再束以铁箍。旧时京城的著名大街都建有跨街的木牌楼,如1949年后最早拆除的,令人追忆的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和正阳门南的五牌楼。东单牌楼原称“就日坊”,后更名“景星坊”;西单牌楼原称“瞻云坊”,后改“庆云坊”,都是四柱三间楼冲天式带戗杆的木牌楼。
现在的东四和西四的十字路口原各有四座牌楼,所以称之为“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四的四座牌楼分别是“思诚坊”、“保大坊”、“明照坊”和“仁寿坊”。西四的四座牌楼分别称做“积庆坊”、“金城坊”、“安富坊”和“明云坊”。立于十字路口四个方位各一座牌楼,这是四牌楼和单牌楼的不同,相同的是与东单和西单的单牌楼都是四柱三间楼冲天式带戗杆的木牌楼。这就是东单、西单、东四和西四地名的来历。1949年后,于1951年维修了东四牌楼,1954年12月将其拆除。在1955年3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的档案中,就有几处牌楼拆除的记载。
北京最为宽大的木牌坊当属“正阳桥”的桥牌楼。中国古桥在两桥头一般有建立牌楼的习惯,称为“桥牌楼”,如北海公园永安桥两端的“堆云”和“积翠”的桥牌楼就是这种结构形式。护城河桥牌楼只建在桥外,所以正阳桥的桥牌楼只是一个,而且京城九门也仅有正阳门护城河桥建有桥牌楼。
“正阳桥”牌楼为六柱五间五楼冲天柱式,早期(清乾隆朝以前)样式的楼顶可能是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脊兽和绿琉璃瓦剪边,到了乾隆以后,屡经修缮重建。“正阳桥”牌楼初建成时,是京城街面上唯一的一座五开间木结构牌楼(1935年改建为水泥结构,撤除了戗柱和抱柱,恢复了云墩),在京城中轴线的显要位置,被称为“五牌楼”。1955年,原正阳桥五牌楼被拆除。1996年,在原址偏南重建,中间三柱呈垂花样式悬空,五间跨度也小于原五牌楼,匾额由“正阳桥”改为“前门大街”,成为“街牌楼”了。2006年“前门大街历史风貌修复”工程,拆除了该“街牌楼”,于原址复建了民国(1935年)样式的“正阳桥”五牌楼,至今未再变更。
3
最大的石牌楼在十三陵
石牌坊或者石牌楼,按照习惯称呼均为石牌坊,其造型而言,石牌坊和石牌楼还是有区别的。石牌坊的造型比较简单,一般由柱子、横梁、匾额三部分组成,整体造型简洁大气。石牌楼的构造相对复杂很多,除了石牌坊的主要构件外,还增加了斗拱和屋顶等构件,突出了“楼”的特色,造型更具气势,雕刻工艺更加精细。
石牌楼的构件是凿榫衔接,由于石材造价比较高,如质地华贵的汉白玉,古朴的墨玉等,所以石牌楼相较木牌楼要少。而到了近现代,基本都是利用钢筋混凝土做成仿石材的石牌楼了。石牌楼除了用于陵墓中较多,各种祭坛也广泛采用。石牌楼样式很多,最常见的石牌楼有三门五楼石牌楼、三门三楼、三门七楼石牌楼,但一般三门的比较多,也有一些两门三楼、两门五楼的石牌楼,甚至也有一些简易的一门一楼的,但不多见。石牌楼的样式会根据安装地点不同,来选择要安装的石牌楼的样式,比如安装在陵园,大多选择三门五楼的牌楼。
石牌楼充分体现了石雕的艺术精髓,我们经常见到的石雕牌楼的雕刻手法有:浅浮雕、深浮雕、平雕、镂空雕、圆雕、引线刻等多种雕刻手法,不同的雕刻图案,会选择不同的雕刻手法。石牌楼的特殊性是石材上的浮雕图案,要针对牌楼的位置和作用,选择与主题相应的素材,画龙点睛般反映出文化特色,让人们看到牌楼外形,便知牌楼象征和此地是何场所。石雕技艺和人们的聪明才智充分表现在石牌楼上。
石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性和装饰性建筑,主要从构造中得到体现。以往的石牌楼,因石料不易榫接,制作难度大,而且重量也受限制,所以较难建造,现在则不存在这些问题了。
北京是几代皇朝的国都,因此存有一些有特色的石牌楼。北京最大的石牌楼是明十三陵作为陵门的石牌楼,总宽28.86米,高14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一座六柱五间十一楼的彩绘石牌楼。这座珍贵的石牌楼使用巨大的汉白玉材料,配有堪称一绝的精美的石雕艺术,其高大、巍峨、庄重显示出明朝陵寝的磅礴气势。古人把风水看得很重,认为:阳宅养一代,阴宅养三代。虽然在排楼上雕龙画凤是常有的,但十三陵陵门石牌楼在突出部位夹杆石采用了立体雕刻手法,上面雕刻了12只活灵活现的麒麟和狮子,下面浮雕了双狮戏彩球以及龙和瑞兽等生动活泼的麒麟送子形象,此后,这种麒麟和狮子雕塑的夹杆石就被称做“寿与天齐”夹杆石了。
4
琉璃牌楼只剩下十座
在汉瓦中至今没有发现烧制彩釉的实例。到了唐代,三彩琉璃饰物就到处可见了。琉璃工艺成熟后,基本应用于建筑材料中。琉璃牌楼以黄绿两色为主的琉璃砖瓦作装饰,多建于佛寺建筑群内。琉璃牌楼在明、清两代已经发展到了顶峰,表现出皇家的显贵,故宫和北海的琉璃九龙壁就是顶级之作。根据调查,北京的琉璃牌楼仅有三间四柱七楼这一种,它的结构是石基础上筑砌6至8尺的砖墙,墙内安喇叭柱、万年枋为骨架。砖壁上辟圆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边楼等均与木坊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种坊用黄、绿两色琉璃砖嵌砌壁面,远远望去威严壮观。在众多的牌楼中,琉璃牌楼造价最高,全国有数的琉璃牌楼除承德“避暑山庄”外,大都集中在皇都北京。
北京的琉璃牌楼曾有不少,目前仅剩下10座了,最大的要数东岳庙牌楼了。现存的10座琉璃牌楼分别位于:东岳庙、国子监、颐和园、卧佛寺、香山昭庙、北海西天梵境各一座,北海的小西天有四座。十座琉璃牌楼均是三门七楼式,除了东岳庙一座是明万历年修建的,其余都是清乾隆年所建。
琉璃牌楼拱门门券除东岳庙明代牌楼为青砖发券外,其余都是雕花大理石发券。琉璃牌楼中心拱门上的枋心石都刻有文字,东岳庙三间四柱七楼歇山顶装石琉璃牌楼,楼匾额北面书“永延帝祚”,南面书“秩祀岱宗”,相传是严嵩所写,但建造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立碑时严嵩死去已经四十年了,其传说不可靠。其余九座琉璃牌楼枋心前后均是乾隆御笔题字,都是有考证的。
除了琉璃牌楼外,还有一种较有特色的牌楼,名为彩牌楼,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多用于大会、庙市等隆重活动的入口处,会期一过即拆除。彩牌楼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成,技术性极高。现代的彩牌楼增加了灯饰,一眼望去,色彩缤纷。
彩牌楼的起始年代已无从考证,但盛于清代可以肯定。从清康熙王原祁等人合作的《万寿盛典图》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彩牌楼已经普及民间了。旧时的北京有专门的纸扎棚铺,承办喜事要搭建彩牌楼,办丧事要搭素牌楼。现在的北京,早已没有旧时的纸扎棚铺子了,但搭制彩牌楼的技艺并没有失传,逢喜庆和热闹的场面,必定要有彩牌楼的搭制。与旧时不同的是,搭建所用材料和牌楼格式和方式不同了,已经是更有新意、更加简洁便利和花样翻新了。
补白
牌楼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建造技术于一体,古牌楼见证着北京的历史事件和时代发展。很多古牌楼年代过久,加之风化侵蚀,极易损毁,2004年5月23日下午,北京香山寺遗址前的千年牌楼因一根柱子底部腐烂而突然倒塌。所以,保留和维护现存的古牌楼是一项重任。
北京现存的古牌楼中,潭柘寺牌楼虽然并不出众,但其历史悠久,如果没有戗杆支撑,早就倒塌了。潭柘寺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始创时规模不大,名叫嘉福寺。曾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北京)城”的说法。1984年修复了这个古牌楼,潭柘寺牌楼的修复是能工巧匠们聪明才智的发挥,他们先用脚手架和千斤顶从大坊梁下面把歪斜的楼顶撑起来找平,再更换楼柱,最后将新腿安进夹杆石内,牌楼移回原位。此修复的成功,也为今后修复古建筑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牌楼是中国所特有的建筑,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为一体,不仅是一种装饰符号和模式语言,也承载着无数个动人的故事,蕴涵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北京的牌楼深受国人尊崇,希望能在继承和发展中走向未来,走向世界。